早春圖

Posted on
中國繪畫
早春圖 (from Wikipedia)

早春圖 (from Wikipedia)

郭熙《早春圖》 藏於台北故宮 絹本,水墨,長 158.3 公分,寬 108.1 公分。畫於神宗熙寧五年(西元 1072 年)。

《早春晚煙》 驕陽初蒸,晨光欲動,曉山如翠,曉煙交碧,乍合乍離,或聚或散,變態不定,飄搖繚繞於叢林溪谷之間,曾莫知其涯際也。 1

談到了北宋繪畫,華北李郭畫派中的「郭」,指的便是郭熙。這件作品,據傳為郭熙的真跡。更難能可貴的是,對於郭熙的繪畫理念,現留有他與其子郭思所著的畫論 《林泉高致集》,因此我們能不單單只由觀者的角度,更能從作者的角度來理解。

這幅作品中,可以看到很明顯的主山,這是華北的山水畫中很重要的風格。此山的山脈走勢從上到下,大約呈現出一個 S 型。畫的左邊有一條山徑通往遠方,這條山徑也是以一個 S 型的方式延伸到右邊來。而相對於右邊的遠山,左邊則是出現了一些樓房。下方的正中央有兩棵松樹,兩邊則分別有正在上岸人漁家。此時期,山石、樹木、人物的比例是十分誇大的,「山不數十裏如木之大,則山不大;木不數十百如人之大,則木不大」 2,從郭熙筆下的漁家比例來看,此山石樹木的確是高峻非常!

而整體來看,這幅作品上方用色較淡而下方較濃。這一明一暗加上 S 型的構圖讓整張畫變得很有動態感。不難讓人聯想到太極圖的陰陽相生,循環不息。用色明暗對比強烈是華北山水畫的特色之一,此畫另一個特色,則是繼承 李成 傳統的「蟹爪樹」,樹枝的表現誇張而動感。整體來看的確符合了「乍合乍離,或聚或散,變態不定」的概念。

郭熙在《林泉高致集》中提到:

「山水,大物也。人之看者,須遠而觀之,方見得一障山川之形勢氣象。若士女人物,小小之筆,即掌中幾上,一展便見,一覽便盡,此皆畫之法也。」 「世之篤論,謂山水有可行者,有可望者,有可遊者,有可居者。畫凡至此,皆入妙品。」 3

郭熙認為,看山水畫看的是氣勢,因此看山水,不能近觀。而一個好的山水作品,更是要「可行、可望、可遊、可居」。《早春圖》中,可以看出這些概念。遠觀這幅畫,可感受到山勢的大、變以及靈動感。而近觀,可看到漁家、行旅的人、以及他們的目的地(右邊的房舍),這樣的動線引出了山水畫可遊且可居,也隱含了文人的理想及嚮往。

郭熙的畫極受神宗賞賜,《早春圖》成畫的年代可說是郭熙藝術生涯的最高鋒。無奈神宗去世後,地位一落千丈,其畫竟淪為宮中抹布 4,實在不勝唏噓。 令我感到有趣的是,在《早春圖》的主山之中,還隱藏了一個樓閣,不知是否暗示著凡人難以企及的仙居呢?

參考資料:

  1. 林聖智老師《中國繪畫史》 課程
  2. Wikipedia

  1. 《林泉高致集》-〈畫格拾遺〉
  2. 《林泉高致集》-〈山水訓〉
  3. 《林泉高致集》-〈山水訓〉
  4. 鄧樁《畫繼》卷十:『一日,先君就視之,見背工以舊絹山水揩拭几案,取觀,迺郭熙筆也。問其所自,則云不知。又問中使,乃云:「此出內藏庫退材所也。」』